如果有片地,希望能蒔花弄草,晴耕雨讀。不必歸隱故里,也能採菊東籬下,只是要悠然見水泥山⋯⋯
種種花花草草增加綠意,各種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都指出,能夠增加幸福感、延年益壽,即使是在辦公室種些小盆栽也多少有些效果。
這應該是因為,即使我們的文明發展到現代化國家大部分人口都住在都市裡,可是我們過去上萬年習於蒔花弄草的基因還在我們身上吧。
過去的我所不知道的事
如果能種上些果樹或蔬菜,還可以天天有新鮮有機蔬果可吃。小時候,我們馬來西亞老家院子就有棵番石榴樹(也就是芭樂樹)。和台灣市場上甜到多吃會糖尿病的芭樂相比,馬來西亞的芭樂不太甜,可是老家那棵芭樂樹結出來的芭樂,經過我們兄弟的童子尿澆灌,特別的鮮甜好吃。
老家社區那整塊地,在建為住宅區前,是片農地。我們搬過去沒多久就發現,我們家以前剛好是種番薯的,因為院子會源源不絕地長出番薯葉,所以天天有吃不完的番薯葉。那時候最討厭的事之一,就是被阿嬷強押去撕番薯葉梗外層的粗纖維,因為一來很麻煩不符合我能偷懶就偷懶的個性,二來是晚餐又要有吃不完的番薯葉了。以致於有十幾年,我在外用餐一定避過番薯葉,誰堅持點番薯葉就和誰翻臉。一直到搬了家,沒源源不絕的番薯葉可吃了,我才開始想念番薯葉。
搬了家,院子沒了番石榴和番薯,但我媽種了幾棵木瓜。我妹來台灣唸了幾個月書,有次我們去超市買了棵木瓜,我切開木瓜時,她說裡頭的種籽看來很可口想吃,我驚呆了。我們家種了木瓜那麼久,她居然不知道種籽是要丟棄不吃的。原來她從小到大從來都是媽媽切好木瓜送到她面前餵她吃的⋯⋯
我也是一直到幾年前,才知道原來番石榴、番薯和木瓜,根本不是原生於亞洲的植物,還一直以為它們的原產地應該就是馬來西亞或台灣吧 XD 原來它們是哥倫布大交換,從美洲大陸遍佈全世界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。不僅是番石榴、番薯和木瓜,玉蜀黍、番茄、辣椒、可可、馬玲薯、花生、草莓、香草、向日葵、南瓜、橡膠、鳳梨、腰果、四季豆等等重要的作物,也都來自美洲大陸。
植物精彩的故事
其實,在哥倫布大交換前,很多植物的產品,就是驅動長途貿易的最大動力了,沒有之一。即使是絲綢,也是蠶寶寶把桑葉透過生物體轉換出來的,沒有桑樹就沒有絲綢。其他的還有茶葉、胡椒、肉豆蔻、丁香等等。更甭提我們人類的主食就是各種穀類。
許許多多植物,都和我們的文明及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,塑造了我們物質和精神世界的豐富性,也治癒了我們的身病和心病。我們為了栽了方便、產量、美觀和口慾,改造了許多植物,植物反過來也改造了人類。我們人類就是為了栽種植物來養家糊口才定居下來的,也為了能激刺我們精神和口味的植物展開跨洋貿易的大冒險。
《形塑人類文明的 80 種植物》(Remarkable Plants That Shape Our World) 就是個人與植物交織出的故事。除了植物史家海倫與威廉‧拜能 (Helen & William Bynum) 為植物和人類可歌可泣的關係立的傳,還有精彩的故事,及與英國皇家植物園合作,也有收藏有 205 幅館藏植物手繪圖,藉以歌頌植物的歷史、人類的歷史,以及植物存在本身的偉大意義。即知性又賞心悅目,會是所有對植物及園藝甚至廚藝有興趣的朋友一讀。
《形塑人類文明的 80 種植物》分為八個部分,精簡扼要但又不失深度地探討了 80 種植物的文化、地理和經濟聯繫。這 80 種植物即使有些好像在我們生活中不熟悉,但讀了其中的故事,才驚覺原來我們社會早已深受其影響深遠。
讀出生活中植物為我們帶來的樂趣
〈改變世界〉的植物,介紹的是讓人類在全球許多不同地方展開定居生活的植物,包括小麥、玉蜀黍和稻米等主食。我們今天幾乎都能吃到這些各地的主食,遍佈到我們都忘了它們是原產何地。除了我們熟知的糧食,搾油的橄欖和釀酒的葡萄也列於其中。
當文明發展出來說,我們對食物的要求不僅只是量而已,〈味道〉探討的是令我們的飲食變得活潑豐富的植物,從基本、好用的蔥屬植物到香料和番紅花的奢華口味。番紅花是單位重要最貴的香料之一吧,要大量人力在清晨採摘,一顆花也只有至多三個寶貴的花柱。要不是歐洲人極渴望肉豆蔻、丁香、胡椒而展開大航海時代,我們就不會有現在的現代社會。馬來西亞和台灣過去在香料貿易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。馬來西亞料理就又辣又香,嗜吃辣椒和辛香料,讓我很久才適應他國食物;也別忘了啤酒也要加料,要用俗稱啤酒花的蛇麻提味。
植物對人類一個救命功能是能當藥,〈解藥與毒藥〉提醒我們,植物中的活性物質往往會達成一個微妙的平衡,在不同的劑量下,可以是救命仙丹,也可能是危險毒藥。這單元甚至可以單獨成好幾部的科普書,畢竟全世界最著名的藥典《本草綱目》就是用中文寫的。即使是西藥,現在仍有不少藥物是來自或本來自植物,例如阿斯匹靈和奎寧。現在我們也不斷發掘植物在藥用和美容上的藥果!
〈科技與力量〉描述是哪些植物幫忙創造了我們的物質世界,包括船隻、房屋、服裝和家具,甚至還有武器。在冷兵器時代,最常上戰場的不是只有刀劍,還有木製的弓箭。在這個金屬和塑膠製品又廉價又耐用的時代,本製品仍給人更多溫暖窩心的感覺。在人造纖維又廉價又耐穿的時代,還是有更多人選擇了棉、麻織品。
〈經濟作物〉檢視的某些植物的產品,例如茶葉、咖啡、可可豆、棕櫚油或橡膠,在全球的需求量龐大。很多人一天沒喝上至少一杯茶或咖啡就無法正常運作,我也不例外,早上必喝杯厚奶茶,工作熬了夜,更需要一杯接一杯才能在白天保持清醒。為了大量供應這些經濟作物,很多發展中國家剷平土地來耕作這些植物,這在馬來西亞尤其明顯,滿山遍野都是棕櫚或橡膠,沒幾處可再容下紅毛猩猩和犀鳥。如同這些植物的產品改變了我們的栽種、購買、交易、販賣和消費型態,對世界市場和財富仍然有強大的影響力,這些植物帶來了一連串的環境變遷,貪婪的人類還不知如何承受。
有些覆蓋了部分地表,乍看之下沒特別用處,但〈地景〉要訴說,有途植物以獨特的方式成為一種標記——加州高聳的紅杉、澳洲的桉樹、熱帶海岸耐鹽的紅樹林。它們每一種其實在歷史上和當代都扮演了一角,形塑或改變了人們對當地氛圍的認知。
〈崇敬與仰慕〉和〈大自然的奇觀〉,海倫與威廉‧拜能要歌頌出類拔萃、令人刮目相看、不再以實用性為主的植物。這樣的植物也塑造了我們的歷史和我們對歷史的視覺紀錄。例如在我們的文化下,蓮花就是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,也是佛教的代表標誌之一。椰棗樹在聖經和古蘭經中多次出現;許多花卉,例如蘭花、鬱金香和玫瑰具有鮮明的視覺美感,啟發了不同文化的藝術家,把大自然短暫的時刻化為永恆。
讀了《形塑人類文明的 80 種植物》,在苗圃花園、廚房餐廳,或甚至生活任何方面,看到這些植物或其製品,都能生出不少樂趣!
本文原刊登於 The Sky of Gene。
The post 【Gene 思書齋】植物與我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