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張之傑,科學史家,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、中國(大陸)科學史學會理事、中華科技史學會創始人;另研究科普學、辭書學、民間宗教、民間文學、西藏文學等。
我不會畫畫,卻喜歡翻閱畫冊。欣賞歷代名家畫作,是我的一項業餘休閒。有一次在翻閱《故宮書畫圖錄》時,不期然地看到一幅郎世寧畫的含羞草圖。郎世寧是義大利人,乾隆時的宮廷畫家,畫作以寫實著稱。這幅含羞草圖畫的唯妙唯肖,比攝影還要逼真。
當我看到畫冊上印的題目──「郎世寧海西知時草圖」時,不禁大吃一驚。明明是含羞草,怎麼說是「知時草」?再看乾隆皇帝的題辭:「西洋有草,名僧息底斡,漢音知時也。其貢使攜種以至,歷夏秋而榮。……」僧息底斡,不就是sensitive的對音嗎?含羞草的英文名稱正是sensitive plant啊!
含羞草原產熱帶美洲。明朝末年,許多原產美洲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──如玉米、甘藷、馬鈴薯、番茄、辣椒、花生和菸草等等,相繼傳入中國。郎世寧的《海西知時草圖》是乾隆十八年(1753)畫的,含羞草的傳入中國,難道和乾隆年間「其貢使攜種以至」有關?乾隆皇帝既然已經給這種域外植物取名「知時草」,後來怎麼又改稱含羞草?這些問題十分有趣,可惜我讀書不多,不知到哪兒去找答案。
後來我有幸結識台大植物系退休教授李學勇先生,他精研外來植物,學問相當扎實。我問李教授:「含羞草這個詞,在中國最早是在哪一本書上出現的?」李教授說,他沒注意過這個問題,要到圖書館查一下。大約過了兩個月,李教授終於查出結果,發來一份傳真:「中國最早的紀錄為《諸羅縣志》(1718)。」我急忙到圖書館找出《諸羅縣志》,在「物產志」上果然找到含羞草:
含羞草,高二、三寸,葉似槐。爪之,葉即下垂,如婦女含羞然。
諸羅就是嘉義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),林爽文起兵造反,諸羅軍民堅守城池。亂事平定後,朝廷嘉許諸羅軍民忠義,就把縣名改稱嘉義。《諸羅縣志》的記載告訴我們,在洋人向北京的乾隆皇帝進貢之前,含羞草早就傳到台灣,而且已經取了「含羞草」這個典雅的名稱。
李學勇教授提供的線索,使我悟出含羞草的語源。我小學一、二年級就知道,含羞草台語叫做「見笑花」。見笑,意思是害羞或不好意思。因此,含羞草顯然是從「見笑花」轉化來的。換句話說,知識份子取用「見笑花」的語意,經過雅化,變成典雅的含羞草。這是台語在植物學上的一大貢獻。
從明天啟四年(1624)到清順治十八年(1661),台灣有三十七年被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統治,含羞草八成是這段時間傳進來的,台語名「見笑花」大概也是這段時間取的。清領時期,台灣還是邊陲地區,內地人士來到台灣,喜歡記述奇風異俗和奇異土產,於是含羞草經常被內地人士記入詩文。我進一步查閱文獻,發現康熙四十八年(1709)出版的《赤嵌集》,才是已知最早的含羞草記錄。該書卷四有一首「羞草詩」:
羞草,葉生細齒,撓之則垂,如含羞狀,故名。
草木多情似有之,葉憎人觸避人嗤。
也知指佞曾無補,試問含羞卻為誰?
《赤嵌集》的作者孫元衡,安徽桐城人,康熙四十二年(1703)調到台灣當同知,任滿那年,出版了在台灣所作的詩集。從這首「羞草詩」可以看出,當時或許還沒形成含羞草這個詞,但已呼之欲出。「羞草」加上「含羞」,不就是含羞草嗎?
(原刊《國語日報》2001年11月15日)
The post 含羞草的語源——科學史札記(二)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