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國際科展現場直擊2:哪些因素會影響海平面的高度?絲葉狸藻的捕蟲囊是怎麼運作的?
上篇國際科展的介紹中,我們看見中學生們經由生活周遭的觀察,獲取研究的靈感與啟發。本篇延續這份對生活的熱情與對社會的關懷,走進環境科學的研究環節。 本次由於疫情的緣故,相關管控相當嚴謹。攝影/吼猴 科學的起源在於人類對自然的觀察與重視。對生命與環境的充滿熱誠、選擇地球與環境科學科、植物學科的同學們,究竟出現了哪些題目呢?來問問師大附中的廖廷涓同學,以及來自屏東潮州高中的莊惟婷、陳馬琤、賴安琦同學吧!...
View Article「非洲豬瘟,讓一切都變了」——深訪動植物防檢疫局局長杜文珍
科學傳播不只是科普,而是公民參與科學治理的關鍵。因此 PanSci 今年將主動採訪政府部門、民意代表、 NPO 、學研單位,了解他們如何看待科學傳播,也讓 PanSci 社群能與之對話。 繼第一站環保署之後,我們來到農委會動植物防檢疫局,專訪局長杜文珍。她在中興大學獸醫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,後赴德國漢諾威獸醫大學進修獸醫博士,也曾任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,是有著獸醫魂跟談判技能的科學人。...
View Article地球日50週年:午餐到底該吃什麼?為地球來點「植物性飲食」吧!
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。 「午餐吃什麼?」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共同煩惱。 一日三餐如同儀式般的天天上演,直接形塑了我們的文化、健康及環境。每一口食物都與生養他們的風土相互關聯。 Every bite counts. 如果這一口能讓一隻蜜蜂繼續授粉,你願意改變嗎? 圖/黃一峰。 「這米不能吃!」是危機也是轉機 30...
View Article地球日50週年:從口腹之慾到護生保育,一同來成為公民科學家幫助野生動物!
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。 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,病毒源頭疑似是華南海鮮市場的「野味」,疫情在全球延燒之際,你是不是也開始回憶:「對欸!小的時候台灣好像也盛行吃野味!」 中國長期有吃野味滋補的風俗。圖/VLKR 飽口慾,誤保育 「小時候在山產店冰櫃看過被剝皮穿山甲,有夠像一個血淋淋的嬰兒,很恐怖。」 「我吃過猴子還有山羌,味道超腥。」 在網友熱烈的討論中,20...
View Article「我不是不務正業」──深訪林務局局長林華慶
直到計程車在杭州南路一段 2 號停下,我開了車門才驚覺,這裡是我剛來台北工作時每天必經的路段。我記得對面的小籠湯包跟牛肉麵、斜對角的醒吾大樓,以及這段路上絕大多數的招牌,但就是對現在要進去的林務局大門,沒有印象。...
View Article為何苦瓜還會苦?人類「挑食」如何影響作物馴化?台大團隊破解苦瓜不為人知的歷史
文\李承叡│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&植物科學研究所 好奇過餐桌上的苦瓜是哪來的嗎?你知道除了苦瓜排骨湯常用的白玉苦瓜和常拿來炒鹹蛋的綠苦瓜,還有各式不同大小、顏色、及形狀的苦瓜嗎?要破解這些問題,許多珍貴的遺傳資源平時就儲藏在農作物種原中心,等著我們去挖掘!...
View Article無所不在的克萊伯定律:生物體內的養分運輸竟然有固定比例?——《祖先的故事》
作者/理查・道金斯 (Richard Dawkins)、黃岩 (Yan Won); 譯者/顧曉哲 在此之前,生物學家早已注意到大腦以外的許多現象都準確地遵循斜率 \(\frac{3}{4}\)。尤其是各種生物體的能量利用(代謝率)都是遵循 \(\frac{3}{4}\) 規則,因此,即使我們目前仍不太清楚當中的道理,但 \(\frac{3}{4}\)...
View Article端午節戰南北當然要從裡到外!你以為包粽子的竹葉其實不全是竹葉?
文/青悠 大學與研究所時候園藝與奇幻雙修,畢業後轉了個彎成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,在妖怪中打滾的同時偶爾充當真人植物圖鑑。《唯妖論:臺灣神怪本事》和《尋妖誌》的共同作者。 說到端午節,必不能少的那一味,絕對非粽子莫屬。 有關端午粽,那則人人耳熟能詳的傳說是這樣說的:...
View Article你的世界我來扛!拯救世界的無名英雄:認識「植物健康年」
本文由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委託,泛科學企劃執行 在 1845 至 1862 年短短的十幾年內,愛爾蘭面臨了非常重大的危機,原有的 800 萬居民中有一百多萬人死亡、兩百多萬人移民,影響當地超過三分之一人口的生計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?經歷過 COVID-19...
View Article小麥麵團可以任我們搓圓捏扁,其實跟小麥蛋白質很有關係!——《麵的科學》
作者/山田昌治;譯者/吳佩俞 小麥蛋白質在麵粉的狀態下是堅硬且不易變形的,不過一旦加水搓揉就會產生變化,成為具有獨特彈性與黏性的物質。這種同時具備彈性與黏性的性質稱為「黏彈性(Viscoelasticity)」。如先前所提到的,因為室溫的水不會造成澱粉糊化,所以可以說這種黏彈性是因為小麥蛋白質才得以出現。 任由我們揉捏的麵糰。圖/pixabay 接下來,我們就針對小麥當中的蛋白質種類及性質加以解說。...
View Article小當家的國士無雙麵真有這麼神奇?其實就是加了鹼水而已——《麵的科學》
作者/山田昌治;譯者/吳佩俞 我們已經知道中國在明代時使用了鹹水湖的湖水製麵,進而做出口感勁道十足的麵條,而且第一章也曾提到這與麵的起源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。在中文裡,這種麵食被寫做「拉麵」,而「拉」字指的是緊抓而向外伸展。從這個名字來看,我們可以說拉麵並非使用刀切,而是用力拉開延伸成為細長的麵條。 開動了!圖/pixabay 此外,以小麥麵粉來說,使用的是粗蛋白質含量在 11%...
View Article針對疫病害蟲劃下的封鎖線:「植物檢疫」如何把關進出口的農產品?
本文由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委託,泛科學企劃執行 市場裡的世界博覽會,以及來自世界的外來疫病害蟲 在果菜市場逛一圈,你看到的植物可能來自世界各地。...
View Article植物生病了該怎麼辦?淺談「植物醫師」制度
本文由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委託,泛科學企劃執行 對園藝稍有興趣的人必定熟悉「綠手指」的傳說:在綠手指照顧下,所有的植物都可以欣欣向榮開花結果。不像我們一般人帶著植物回家,總要緊張地查看每天要澆多少水、究竟隔多久需要施肥?又或許你曾有過這種經驗:在過上一段愉快的時光後,用心照顧的植物莫名其妙開始生病、枯死、營養不良、不會開花……等等毛病不及備載,讓你很想送去掛急診呢?...
View Article番茄、甜椒、茄子,果實類蔬菜要這樣洗才乾淨!——《正確洗菜,擺脫農藥陰影【增訂版】》
作者/ 顏瑞泓 番茄、甜椒、茄子及辣椒、枸杞、野茄等茄科,秋葵、洛神葵、金針花等花果菜類。 洗菜前先來認識作物 青椒常被用來做生菜沙拉,清洗時更要注意!圖/pixabay...
View Article味甜多汁的水果不是農藥多,就是被動過手腳?聽聽專家怎麼說——《正確洗菜,擺脫農藥陰影》
作者/ 顏瑞泓 為了讓西瓜甜,會打針注入甜味劑? 夏天就是要吃西瓜消消暑!圖/pixabay 專家說: 這則消息最初是盛傳於中國的網路上。內容是中國不肖商人為了讓西瓜賣相佳,用針注入色素和甜味劑,文章裡面還附上照片,清楚標出西瓜哪些地方有打針的痕跡,造成大多數民眾一吃到甜度較高的西瓜,就擔心自己嘴裡的西瓜是不是被打了針。 其實這是很誇張的誤導,我們從幾個層面來說明:...
View Article打造超完美稻米,餵飽全世界!余淑美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
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,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。 採訪編輯|張容瑱;美術編輯|林洵安 國際 C4 水稻計畫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,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。踏上研究之路後,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。處處用心、事事認真的余淑美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,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「國際 C4...
View ArticleHOW TO 成為綠手指(植物照顧入門)
本文由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委託,泛科學企劃執行 親自養植物的樂趣多多,無論是辦公桌上療癒的多肉植物、在廚房陽台能現採現用的薄荷,或者在廁所裡增添綠意的黃金葛,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。 但要怎樣才能照顧好自己身邊的植物呢?...
View Article一生只為一人傳情,卻被誤解了 16 年的波溫蘇鐵象鼻蟲
你可能體會過屁股開花,那有聽過「鐵樹開花」嗎? 所謂鐵樹,指的就是蘇鐵 (Cycads),繁殖期時結有鮮豔雌毬果和雄毬果,人工種植環境下往往多年才開一次花(毬果),因此鐵樹開花比喻事物罕見或極難實現。...
View Article